20080126

不必出門的臥房裡旅行──「Coyote」



「旅行是讓精神返老還童的源泉。」──新井敏記


創刊以來,一向倡導深度旅遊,鼓吹遠征冒險的旅行家文化誌「Coyote」。首次在2008年元月號,正式推出以「京都」為主題的企劃特集,特別邀來日本重量級女作家,擅寫男女綺情的瀨戶內晴美進行主持導覽。嗯,為何會找上這一位脂粉味頗濃的女作家呢?原來瀨戶內晴美早在多年前便已遁入佛門,落髮為尼,不僅如此,她還索性將瀨戶內晴美這個言情小說化的俗名也棄之捨去,改以「瀨戶內寂聽」法名來頌唸佛號,長伴青燈。由於其所信奉之流派乃最澄所創的天台宗,因此自然選擇京都為據點,在嵯峨野的半山上設立了以修行宣教為宗旨的「寂庵」。

這一期的「Coyote」,從探究日本的茶文化源流為起點,說明茶文化是如何深入貴族、武士階層以及平民的日常生活當中,為此,「Coyote」請來知名寫真家同時也是放浪專家的藤原新也與瀨戶內寂聽同遊對談,倆人漫步於京都宇治川畔,自源氏物語演繹溯及宇治茶的身世來由。話說日本的茶文化已有逾千年的歷史,日本茶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完成。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飲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後,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而將茶樹引進日本的,不是別人,正是天台宗的創立始祖高僧最澄。

與中國植根於百性的庶民茶文化不同,日本的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發展,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入日本的時候完全是屬於奢侈品,僅限皇族、將軍卿貴和少數高級僧侣方可品茗,茶道被視為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侷限於皇室左右,不論内容或形式皆極力效仿大唐。宇治茶是日本茶之一,生產於京都府南部的山城地域,經過長期的不斷改良,始成為日本高級茶的代名詞,在江戶時代,永谷宗円翁創立了「宇治製法」。此後「宇治茶」逐漸擴展至全國。根據培育方法以及茶葉的製造工序的不同,又分為抹茶、泡茶、煎茶等各個不同品種。其中極費工夫的玉露是綠茶中的極品。

以生產瓶裝茶「伊右衛門」聞名的茶商──福壽園社長福井正憲,以及其幕後推手牧秀樹。在本期當中也現身說法。這一瓶在三年前創下驚人銷售額,進一步帶動飲茶風氣的茶飲料,乃是出身大阪的Suntory主動謀求老字號福壽園合作,特意取其初代創業者之名,重新包裝推出的和茶品牌。「伊右衛門」標榜以古法泡就,所製之水皆來自京都山崎,一系列由宮澤理惠與本木雅弘代言的秋季廣告在當時亦創造了一波話題效應。廣告裡的宮澤理惠,操著呢軟的京都腔,優雅端坐於綠意盎然的日式庭院當中,身後則輕奏著久石譲的音樂。其訴求再也簡單不過:它要推銷給消費者一種「美好的老京都」氛圍。從這層面也可以理解為何「伊右衛門」在關東地方的銷路會比關西來得好,因為這是一個用147円就可以享受的京都感覺。

「Coyote」另外還介紹了「茶之書」作者,以宣揚日本傳統文化價值,主張「茶即禪」聞名的岡倉天心,其畢生追求一種「侘寂」的純粹意境,在歐美西方頗孚名望。最後再私心放送這一期中有我個人最欣賞的美國當代名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特寫,他的小說總是充滿了神秘惑人的氣味,雖然和京都沒什麼直接關係,不過我還是想感謝編集長新井敏記的用心。

茶米羅

下北沢世代│線上獨立刊物小書店

分享本文

20080125

【 蘑 菇 公 告 】

辛苦了一年
終於到了年底採收的時節
不知道園裡的蘑菇長的如何了
腦海理想著各種蘑菇大餐
不知道這一年蘑菇朋友們是否依然快樂開心

1月25日 星期五 蘑菇們放假一天

我們要去散散歩
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嚐嚐鄉野好味道
我們要聚在一起好好大聊特聊
為這一年的認真努力拍拍手

1月26日 星期六 我們會在中午12點準時開門微笑迎接大家

另外
蘑菇也要過年去
我們要好好的打掃蘑菇窩
整理整理我們的樹叢
改頭換面一翻

2月5日 星期二 ~ 2月8日 星期五 我們過年不在家

2月9日 星期六 我們會在中午12點準時開門微笑迎接大家


祝蘑菇的朋友們開心順利喔~

分享本文

20080122

日本雜誌界的天皇──MAGAZINE HOUSE



旗下擁有「Casa BRUTUS」、「BRUTUS」、「ku:nel」、「anan」等多本流行刊物,範圍涵跨婦女、生活、時尚、建築、藝文、設計等類,是最足以代表日本雜誌的權威出版社。


昭和二十年,岩堀喜之助設立了凡人社。同年『平凡』雜誌創刊。此乃承襲平凡社經營失敗的雜誌名稱。『平凡』以文藝娛樂雜誌作為起點,最初銷路相當不錯,但不久即被後來居上的『ロマンス』(ROMANCE)追過,以致於陷入苦戰之中。為此,凡人社乃活用那些寄到『平凡』的電視、電影照片,一方面加強雜誌的演藝色彩,一方面另將美空雲雀等當時的明星寫真,拿來做為封面之用。昭和二十五年,這份雜誌曾一度突破了五十萬份。二十九年,凡人社隨即改組為平凡出版。

昭和三十四年,在週刊熱的浪潮中,平凡出版以推出「茶餘飯後的一本電視雜誌」為目的,創辦了『週刊平凡』。這本雜誌和集英社的『週刊明星』,同在演藝雜誌的全盛時期,扮演著重要角色。三十九年,男性週刊『平凡パンチ』(平凡Punch)的出現,則為出版界帶來一場頗大的衝擊。這本雜誌,除了介紹汽車、流行之外,還率先刊載了凹版的裸體照片,因此成為現在那些以年輕人為對象的雜誌先驅。

昭和四十五年,有『an an』、五十一年有『POPEYE』、五十二年有『クロワッサン』(croissant)、 五十六年有『ダカーポ』(dacapo)五十七年有『オリープ』(Olive)等雜誌相繼創刊。這些雜誌無一不是新的嚐試,輕薄的事物創造了風俗、和庶民文化。要從時代的風俗中找出、創造出文化,便需要讀者的共同合作才行。平凡出版的雜誌,每每在創刊之初,均會帶動諸如「迷哈族」、「PUNCH 族」、「POPEYE 族」、「an-non」族等語的流行,這種擅於補捉時代脈動,衍生族群的手法,正是MAGAZINE HOUSE的一大特色。

昭和五十八年,平凡出版社更改社名為マガジンハウス(MAGAZINE HOUSE)。同年,以影印文化為背景,創辦了詩集雜誌『鳩よ!』(鴿子喲!)。而在同時,又嚐試刷新『平凡』、『週刊平凡』等雜誌的誌面。這對雜誌社而言,是種相當積極的態度,但マガジンハウス卻因試行失敗,致使兩誌慘遭停刊的命運。緊接著,昭和六十年又有『平凡パンチ』休刊。

昭和六十三年,開始向書籍出版進軍。並刊行了投稿集(olive Club)、椎名誠的『永く素晴らしく憂鬱な一日』(永遠的、美麗的、憂鬱的一天)、林真理子的『マリコストリート』(真理子的街路)等書。這對專門從事於雜誌出版的出版社而言,堪稱是社史上的一項劃時代創舉。而這家長期從事獨創性雜誌出版的出版社,又在六十三年,創辦了一份日本全國首見,以首都圈為中心的地方雜誌『Hanako』,始成為地方情報誌之濫觴。

茶米羅

下北沢世代│線上獨立刊物小書店

想閱讀更多《Casa BRUTUS、BRUTUS、ku:nel》?
蘑菇Booday Shop
台北市103大同區南京西路25巷18-1號
TEL 02-25525552#11

分享本文

20080118

冬日的這碗飯



這要從微風超市的紫蘿蔔說起,其實有個小小的習慣,就是偶爾會到超市晃晃,看看有什麼新進的食材,香料,啤酒,燒酎…,那天偶然看到的澳洲進口的紫蘿蔔,想說買來試試看,之前的日式鍋飯試過好多食材了,看看這會有什麼不同

紫蘿蔔的外表其實看起來是比較深的咖啡色的感覺,切開來,那顏色只有在外圍的部份,中心部份還是紅蘿蔔的COLOR,其實有點像是蘿蔔拿去泡顏料的怪怪感覺,把所有的食材處理好後,一起倒入電子鍋中,跟著米一起煮,等了約莫半小時吧,電鍋的開關跳了起來,打開電鍋的那一霎那,眼前電鍋中的景色,讓我呆了半分鐘,紫色的,帶有香味的紫色的飯出現了,

但飯因為食材的水份,讓米飯稍為軟了一些,改了些做法,把部份食材先炒過,米飯口感變好了,變得一粒粒的,爽口,但可惜的事也發生了,因為炒過的油讓米飯變得好吃,卻也包住了紫蘿蔔,讓紫色的顏色沒有辦法散到米粒中,實在有點可惜……

沒想到一碗飯也像人生一樣,永遠無法兩全其美

現在店裏供應的是香蔥雞柳飯佐野莓蘋果醬汁,絕妙!



蘑菇泥


冬日一茶一飯
限平日供應
菜色視當日採買而定
歡迎到蘑菇Booday Shop二樓品嚐
若人數眾多可先來電洽詢

分享本文

20080115

次文化中的主流精英──「Studio Voice」


創刊於1976年9月的《Studio Voice》是由一家叫INFAS的出版社發行,在創刊初期,以A3 Size,8 Pages的形式所出版,與其說是一本雜誌,倒不如說是像份報紙。


創刊初期的《StudioVoice》內容可以說是非常地潮流取向,可以讓讀者輕易地了解所謂的時尚人物動向。在1989年時,《StudioVoice》甚至是以與安迪‧霍荷所主宰的《Interview》這本雜誌合作聞名。(現在情形已截然不同,《Interview》的合作對象變成常被形容為圖片比文字還多的《Cut》,Rockin'on出版)。

正式由報紙型態變成雜誌是在1990年10月,Size由A3變成B4。在封面,如同現在流行的「雜誌書」(Magazine+Book)變成Mook一樣,《StudioVoice》強調的是它兼具雜誌與報紙的特性,雜誌與報紙,取中間之意,變成了「Maper」。於1999年與《Interview》合作,漸漸偏離流行路線之後,《StudioVoice》走進了人物誌的領域。

而在人物誌的領域中大放光芒可以說是在2002年7年月佐山一郎擔任總編輯之後開始,當大牌名人鄉廣美、澤田研二、三波春夫等人以前所未有的裝扮出現在這本雜誌的時候,似乎就預言了這本雜誌將朝人物路線繼續前進了。

1993年4月《StudioVoice》再度改版,封面是萩原健一,標題是「唯一一本會引起男人騷動的訪問雜誌」,內容的陣容更是嚇人,除了當時走在時代最尖端的村上春樹、藤原新也、阪本龍一、高橋源一郎、景山民夫等人的訪問之外,豬瀨直樹、生井英考等人的專欄更是在充滿玩心的視覺設計當中呈現。

1984年與《Interview》的合作關係終止之後,換了總編輯,但《StudioVoice》仍舊自食其力地走人物路線,沒有多大的改變。一直到1996年大久保博則接手總編之後,才出現了較大的變革,陸續做了一些非常小眾趣味的特集,「臉的力量」「找出膺品來!」「不變的自衛隊」「華麗的死者們」等。而找來的一些專欄作家也與以往大易其趣。之後又經過了一段所謂的混沌期,才演變到現今我們手中所看到的這一本《StudioVoice》。有人打趣說雖然雜誌跟隨著更換總編輯,改版是常有的事, 但從來沒有一本雜誌像《StudioVoice》變化如此多的。

的確,在日本這個創刊、廢刊如此頻繁的出版環境當中,廢刊再創刊,也許比改版要更簡單多。而《StudioVoice》這樣一本壽命頗長的雜誌,在流行文化的領域當中,多年來始終保有它一定水準,或許就是因為它時常因應時代潮流,所做的改變吧。

《StudioVoice》的AD-Art Director是同時擔任《Brutus》、《GQ》、《太陽》等雜誌,慣戴棒球帽的藤本靖(Yasushi)。有人訝異《StudioVoice》的編制只有十來人,那實在是因為日本雜誌的傳統作業方式與我們有大大的不同,文章大部分是邀稿而來,大多有固定的專欄作家,而像《StudioVoice》這樣一本走視覺系的雜誌,美術編輯往往又都是委托外頭的工作室來承攬。而負責《StudioVoice》設計的,就是藤本所主持的「CAP」。CAP接手《StudioVoice》的設計,是從1990年的4月號開始,至今8年,基本的設計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而能夠維持一定水準,長期使用炫麗的顏色,卻又不令人感到俗豔,祕訣就在於使用顏色的巧思吧。1998年8月號的《Design現場》 便針對 《StudioVoice》所採用的Vivid Color Design,訪問了藤本等「《StudioVoice》色彩」的催生者。

《StudioVoice》是一本令人感動的雜誌,因為在雜誌當中可以看得到誠意,做特集的用心與面面俱到。在它1998年4月的「寫真的Next Big Thing」特集當中,更是把它圖片呈現的優勢發展到淋漓盡致。連跨六十多頁的內容,伴隨著文章,同時呈現了所有流行服飾品牌的精緻圖片。「日本電影之傳說」「性的結合」(Sexual healing)「古巴革命與愛」「男人的世界」「享樂建築」「算命」(Fortune Teller)「海外雜誌150選」「Boy's life」作為一本次文化雜誌,《StudioVoice》依然在探索著它的方向。


茶米羅

下北沢世代│線上獨立刊物小書店


想閱讀更多《StudioVoice》?
蘑菇Booday Shop
台北市103大同區南京西路25巷18-1號
TEL 02-25525552#11

分享本文

嗨! 蓮藕人


「絲襪娃娃1號是一隻企鵝」


她帶著白色的毛巾
束著緊緊的腰帶
他在黑夜裡工作
有時掃地
有時看看月亮出現了沒有...
就這樣...
企鵝不睡覺
這件事已經很久了」
...

絲襪娃娃1號帶著主人為他寫的介紹信
和一群朋友一同來到蘑菇
圓滾滾的身材一節節
於是他有了新的膩稱叫"蓮藕人"
蓮藕人被蘑菇們喜愛著
有時在一樓聽聽音樂
有時到二樓看看書
閒散的生活過得久
漸漸忘了自己的名字...
不變的只是藕色的外表簡單的心
等待新主人帶著他重新踏上旅程

...
蓮藕人1號最近有了新朋友
是蓮藕人2號
圓滾滾的身材一節胖過一節
一看就是同一家子人
二人相聚有說不完的話
也決定未來的旅程要結伴同行….
真是太好了呀蓮藕人
蘑菇們聽到這消息都同聲喝采
祝福你們囉 蓮藕人
有空也要來看看我們…

p.s. 前些日子有個客人來蘑菇
訂購了瑾怡做的娃娃「絲襪娃娃1號」
不僅如此
她也想另外再訂製一個

我們將客人的想法轉達給瑾怡

十天後

瑾怡將新的「絲襪娃娃2號」送到蘑菇

拿出娃娃的瞬間
所有人大笑不停
實在是太憨厚的二個娃娃啦
忍不住幫他們拍了照
也順著瑾怡為他們所寫的故事接續下去
以此紀念有他們陪伴的日子


蘑菇小二

分享本文

20080109

新增孢子花火演唱會的照片

補上一些孢子花火演唱會的照片
使用傳統底片型老相機拍攝
沖洗出來的效果
果然很有獨特的風味
昏黃的燈光
樂手的深刻表情
就是有說不出的搖滾精神

分享本文

20080108

微笑大叔的好聽分享麥克風***no.2

Dear 親愛的蘑菇們︰

♩♬♪♩♬♪♩♬♪


Adele的Chasing Pavements,
是首悲傷的情歌,
融合了靈魂樂與民謠的風格,
有點小芭樂,
不過還是蠻好聽的;

MV的切入角度特別,
只是讓人看得心酸酸…

Adele的其他作品:
♩♬♪♩♬♪♩♬♪

靈騷大叔

分享本文